《洛阳伽蓝记》北魏杨衒之撰,是中国第一部专门记载佛寺的志书。伽蓝,梵文“僧伽蓝”略语,佛寺之意。全书共五卷,按地域分为洛阳的城内、城东、城南、城西、城北,记述佛寺七十余处。此内含明嘉靖时期如隐堂刻本、明末汲古阁津逮秘书刻本。#更新
《洛阳伽蓝记》是一部集历史、地理、佛教、文学于一身的名著,在《四库全书》将其列入史部地理类,简称《伽蓝记》。据书中自言,作者在魏孝庄帝永安年间(528年—529年)曾官奉朝请,见帝都洛邑极盛时。时隔二纪,孝静帝武定五年(547年),因行役重览洛阳,见其“城郭崩毁,宫室倾覆,寺观灰烬,庙塔丘墟,墙被蒿艾,巷罗荆棘”,甚至连钟声都罕闻。追思往昔,难免黍离麦秀之悲,故撰斯记,传诸后世。
洛城自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(493年)迁都于此,直到孝静帝天平元年(534)迁都邺城止,一直是北方政治、经济、文化的中心。尤其是孝文汉化后,洛阳城达到空前的繁荣,一时文物典章都极为可观。其间因为天子后妃带头佞佛,王公士庶竞相舍宅施僧,上起太和(477—499)末,下至永熙(532—534),四十年间,修建寺宇达到一千三百余所。这些浮图建筑的壮丽,装饰的华美和贵家的豪奢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寺院见证了北魏京师洛阳的兴废,不少大伽蓝(如胡太后建造的永宁寺)还成为重大历史事件的舞台。
大致目录
自序
卷一:城内
卷二:城东
卷三:城南
卷四:城西
卷五:城北
此书无宋、元版流传,此明如隐堂刻本为传世最早之本,以白棉纸刷印,书品亦较佳。据《中国版刻图录》 ,此本或为嘉靖间吴人陆采校刻。
如隐堂不知何人所雕,刻板似出于嘉靖间;赵万里先生谓:”此书盖为长洲人陆采所刻。范氏天一阁藏书中有采所著天池山人小藁,内有如隐草堂之名,此伽蓝记之板刻字样正类苏州刻本,故疑为陆采所雕。
另附一本:明末汲古阁津逮秘书刻本
明崇祯年间毛氏(晋)汲古阁所刻,出自如隐堂影写抄本,校以《太平御览》和《太平广记》。现存本为足本;竹纸,是原装帧线装本;有原封皮,有书签,内容为“津逮秘书第百八十二册”,字体为篆书,无印章;无封面;无跋,有北魏杨衒之叙。四周单栏无版心,行间无栏,每半页8行,每行18字,无鱼尾,大题为“洛阳伽蓝记”,小题为卷数,有页码,有牌记,内容为“绿君亭”。
书名:洛阳伽蓝记.五卷.杨炫之撰.明末汲古阁津逮秘书刻本
文件格式:PDF高清
文件大小:96.8M
下载链接
杨炫之,北魏散文家。杨或作阳,又误作羊,元魏北平(河北满城)人。史通及晁公武之读书志中误作羊炫之。曾任抚军府司马、秘书监、期城郡太守等职。博学能文,精通佛教经典。
《洛阳伽蓝记》书名中“伽蓝”一词,即梵语“僧伽蓝摩”之略称,意为“众园”或“僧院”,是佛寺的统称。
更新:2016年7月31日,更新为明嘉靖时期如隐堂刻本(中国国家图书馆藏)
注:此PDF文件包含分卷书签,开本23.3×17.0厘米,版框17.6×12.8厘米。此本现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。
—
书名:洛阳伽蓝记.五卷.北魏杨衒之撰.明嘉靖时期如隐堂刻本
文件格式:PDF高清
文件大小:217M 【下载地址】
|